首页>检索页>当前

向西部,向油田,向祖国最需要处

长江大学23名毕业生成为新一代“追油人”

发布时间:2025-05-22 作者:程墨 刘长华 来源:中国教育新闻网

“青年当立志,立志在四方,祖国需要时,处处是故乡。”站在长江大学武汉校区实验大楼前,2025届硕士毕业生王国庆指着墙上的鎏金标语,目光坚定。这行字他看了7年,如今已化作他的人生选择,签约塔里木油田,成为新一代“追油人”。

在塔里木盆地,中国油气勘探的“深地战场”上,一代代长江大学师生,将这句话刻进了戈壁的风沙里。

“国家需要,我们就来了”

1989年,长江大学前身江汉石油学院响应国家石油会战号召,在塔里木油田成立地球化学分析站(简称“地化站”)。第一批师生辗转荆州、荆门、西安、库尔勒等4个车站耗时一个星期,从湖北荆州带着色谱仪和热解仪,在戈壁滩上的铁皮房里建起了实验室。“仪器是学校用卡车从湖北运来的,这里水是咸的,沙尘暴一来,数据本上全是沙子。”退休的黄光辉教授回忆。

“最初是学校安排教师轮流到地化站工作,每人4到6个月,直到刘学彦在这里扎根。”首批建设者张敏教授介绍。

刘学彦是地化站现场负责人,今年6月就要退休了。30多年间,他亲历了油田从年产不足百万吨到超3000万吨油气当量的跨越。他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张老照片:1993年他初到塔里木时,还是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,身后是荒漠中孤零零的板房。如今,照片旁贴着2023年新实验楼的竣工照。

“设备已经更新,但精神没变——地基打得牢,油田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,未来我们将为塔里木油田深层、超深层的油气田开发作出新贡献。”地化站负责人文志刚教授说。

沙尘暴中的家国情怀

2024届硕士毕业生罗光杰的工作证上还沾着沙粒。在哈得采油气管理区,每年3到10月是沙尘季。“早上出门白衬衫,晚上回来变‘迷彩服’。”他笑着说,但管理区的“家文化”让他坚定地干下去。

在亚格2井现场小班岗的孙威,今年1月5日和油田56名新员工一起集体递交了入党申请书。孙威说:“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建功西部,这里是祖国需要我们,我们也可以报效祖国的地方。”

这种精神传承自作家魏巍。“胸怀祖国,志在四方,中华大地处处是我家乡!”20世纪50年代起,魏巍多次勉励学子“到西部去,为祖国找石油”,点燃了长江大学“学石油、爱石油、献身石油”的精神火种。

更多毕业生选择塔里木

鲁中灯的微信头像是一张岩石薄片显微图。2020年,硕士在读的他主动申请赴地化站顶岗实习,在戈壁滩上的一年半,完成从“书本理论”到“生产实践”的蜕变。“在实验室,一个数据偏差可能让钻井队白打3000米。”正在攻读博士的他,研究方向仍聚焦塔里木。

“雄探1井的油样送来,快60岁的教师刘学彦,熬到深夜也要把油样的同位素和地化指标全分析出来,及时为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提供科研依据。这种‘工匠精神’比技术本身更珍贵。”鲁中灯说:“博士毕业,我将依然选择塔里木!”

这种信仰正在青年一代中扎根。2024届毕业生刘超放弃沿海企业高薪,选择塔里木:“这里打一口井耗资数亿,但找到油气田就能点亮万家灯火。”

最近,刘学彦听到一条激动人心的消息,长江大学今年又有23名本硕博毕业生签约了塔里木油田,他急着想要告诉同学们:“这里需要耐得住寂寞的人,但寂寞里藏着能源强国的密码。”

大漠孤烟,长河落日。一批批长江大学师生用同一个答案回应时代:向西部,向油田,向祖国最需要处!

(中国教育报-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程墨 通讯员 刘长华)

0 0 0 0
分享到:

相关阅读

最新发布
热门标签
点击排行
热点推荐

工信部备案号:京ICP备05071141号
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

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

Copyright@2000-2022 www.jyb.cn All Rights Reserved.

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